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其他账号登录: 注册 登录

还原丽江古城史实,重现“一城两府”历史格局 ——丽江古城流官府衙恢复重建规划设计

 二维码 4172
发表时间:2018-03-01 09:53作者:刘志国、陈庆华来源: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网址:http://www.yncityplan.com

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丽江古城是一座至今还存活着的文化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她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恢复重建流官府衙,再现丽江古城原有格局,是对丽江古城历史的尊重,是对丽江历史文脉延续与保护的重要举措;恢复重建流官府衙有助于提升丽江古城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增加旅游文化地标,为文化旅游开发找到新的突破口,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恢复重建流官府衙对促进遗产地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刘志国、陈庆华

古城全貌

项目背景

丽江大研古城的生长发展经历过三个重要的阶段:明代初期以四方街为中心的村落集市阶段、明代木氏土司府城阶段、清代流官府城阶段。

至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丽江改土归流,建城被看做改流后的一件重大政事看待。第一任流官杨馝修建了府城,府城选址避开了木氏土司的府城,也避开了四方街,在背靠金虹山、座北朝南的高地上兴建流官府城。流官府城的建设,带有明显的流官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中国传统的城建指导思想,府城中心兴建了府衙、县衙为代表的府治之所,同时,还兴建了以雪山书院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传播机构,开儒学,广教化。流官府城建好后,方圆1.5平方公里的“大研里”这座小城就同时存在着木氏土司府城和流官府城两座府城的奇特史实。

 从以下这张1944年的航拍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丽江流官府衙及雪山书院位于大研古城东部。

时光荏苒,朝代更迭,流官府衙目前除西侧券门及院内一棵大榆树外,今已无其它遗存,上世纪在其遗址处修建了丽江武警支队营房及丽江市农机监理所的办公场所。后期修建的办公、居住建筑体量偏大、风貌现代,与古城的环境风貌极不和谐。

丽江市人民政府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承诺将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来更好地保护古城。这些措施中包括了拆除古城内部分影响古城景观和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本次恢复重建丽江古城流官府衙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组成。

项目重建依据

流官府衙作为流官府城的政治中枢,具有重要地位,但今已无存,恢复重建的支撑依据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点:

1、文字记载

根据《光绪丽江府志稿·卷二》记载,府署:“在北门内。本朝雍正元年改土设流,知府杨馝建。其规制大堂居中,左右厢房各六间,进而二堂三间,左右厢房各五间。堂之左角为厨房二间,右翼为升官祠三间。其右为花厅,前为阅躬亭各三间,进二堂为虎座门,又进为上房五间,左右厢房各四间,小厨房二间。出大门为仪门五间,左右差房各五间。出仪门而大门,东西辕门,各三间,旁置鼓楼各一间,自仪门而左转为考棚,大堂五间,东西文场各十二间。

2、历史照片

流官府衙航拍局部放大图

3、明清时期衙署规制

衙署的设置是有规制的。为显示等级差别,各级官员衙署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包括油漆彩绘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区分不得潜越。《钦定大清会典·工部》规定:“各省文武官皆设衙署,其制,治事之所为大堂、二堂,外为大门、仪门,大门之外为辕门(武官有之);宴息之所为内室,为群室;吏攒办事之所为科房。官大者规制具备,官小者依次而减。”衙门建筑的规制大致可以概括为:第一,座北朝南、居中对称;第二,左尊右卑;第三,前堂后室(或称前衙后邸);第四,根据风水、辨方正位。

项目规划设计

1、规划构思

(1)追溯回源,文化再现

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流官府衙文化展示中心,搭建展现丽江流官文化展示的平台,打造旅游文化新地标。

(2)重构肌理,文脉传承

项目选址位于古城内,建筑体量、建筑形式、布局格局均应尊重古城空间肌理。规划重建流官府衙,辅以纳西传统合院的形式来布置流官府衙管理区,重构片区历史空间肌理。

2、规划目标

规划力求通过深入的历史文化研究,全面的现状综合调查,挖掘丽江流官府城历史文化渊源,恢复重建流官府衙,融合丽江古城建筑空间肌理,表达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具特色的文化亮点,打造新的文化地标,积极探索保护与合理再利用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地方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3、总体布局

按流官府衙复建的主体建筑群落,形成“一轴多区”的格局。主轴线以金虹山为大背景,形成规划区内一条南北向的重要轴线。轴线从入口广场的照壁开始,至北端后花园结束,形成从“前奏——铺陈——高潮——尾声”的富于变化的空间韵律。府衙主体建筑在主轴上呈对称布局。

规划区中部依据航拍图等史迹资料恢复府衙建筑布局,形成流官府衙文化展示区域;西侧辅以传统院落,作为管理用房;东侧布置雪山书院。规划以多组合院的形式来组织总体空间布局。

整体效果

4、规划构成

(1)入口广场

入口广场位于规划区南侧,面积为800多平方米。广场南端为照壁,照壁是府衙大门前的屏蔽物,面北常绘一状如麒麟的怪兽 “湑”,旧时官府大门前均以此画,警戒官员不要贪赃枉法。广场东侧设置游客中心,西侧为一现状保留的旅游公厕,北侧为流官府衙大门。

(2)第一进院

府衙大门,面阔五间,两边有“八”字形影壁。

进入府衙大门,甬道中段为仪门,但仪门并不经常走人,而以两侧设便门,东侧称“生门”,是人们经常出人之门,故经常开着;西侧称“死门”,只有处决死犯时方打开此门拉出去行刑,故经常关着。仪门是县衙的第一道礼仪之门,凡新官到任或迎接同级、上级官员至仪门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县官僚属整冠出迎至仪门外。

(3)第二进院

通过生门或仪门,进入第二进院,甬道正对月台,月台中央修建府衙的中心建筑——大堂。

大堂是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面阔5间,单檐悬山式建筑。大堂是知府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案、要案的地方。大堂位于整个建筑群之中心,是府衙最重要的建筑,建在台基上,前与月台相连,凸显其高大壮观。

六房在大堂前,按“左文右武”左右各三房,东列吏、户、礼,西列兵、刑、工,然后再分先后,吏(文)、兵(武)二房为前行,户、刑二房为中行,礼、工二房为后行。

大堂院落

(4)第三进院

在大堂之后,经过虎座门,就到了二堂。

二堂是初审案件、商议判决意见的地方,设有公案,也是知县预审案件和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想之所。二堂面阔三间,单檐悬山式建筑。二堂西侧为升官祠,东侧为辅助用房。

花厅在二堂西侧,主要供知县及其眷属生活起居,兼作会客之用。

二堂院落

(5)第四进院

   二堂之后,穿过内宅门即为三堂,三堂为知府办理私密案件之所,面阔五间,单檐悬山式建筑。

三堂院落中还包括东西厢房和后花园。

三堂院落

(6)第五进院

规划区西北侧以“四合五天井”的传统民居院落布置流官生活场景展示区。

(7)第六进院

位于规划区西南侧,以传统民居院落布置管理用房。

(8)第七进院

在项目区东北角重建雪山书院,采用围合院落形式布局。同时雪山书院临金虹路。

雪山书院

设计小结

丽江古城流官府衙恢复重建规划设计中,建筑与规划设计均不同以往常规项目,更注重于历史依据的挖掘,历史文脉的延续,注重于明清衙署文化及官式建筑规制的体现,原真性重建是本次设计的终极目标。

规划后与1944年丽江古城航拍图对比

沿金虹路整体夜景

通过本项目的规划实施,架构展示丽江古城流官府衙文化的空间,完善丽江古城肌理,达到环境整治、改造提升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明清衙署文化与其建筑艺术研究》耿海珍

[2]《清代官式建筑营造技艺》王时伟等

[3]《说不尽的衙署往事、南阳知府衙门考》姚柯南

[4]《历史标本:内乡县衙》尹先敦

项目名称:《丽江古城东北片区环境整治项目—原丽江武警支队营房 拆除改造(丽江流官府衙)规划设计方案》

设计部门:城市规划市政设计分院

设计团队:刘志国、陈庆华、黄辉、许勇、杨振洲、李明、赵思法、何蓉、李恒、苏芸、李冬玲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网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