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其他账号登录: 注册 登录

“情”之所起,“趣”之所在—读王澍作品之“情趣”

 二维码 2009
发表时间:2018-02-07 10:06作者:周川 刘帅来源: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网址:http://www.yncityplan.com

他,是一个愤青

他,是一个狂人

他,是一个文人

他,是一个“业余”的建造者

他,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的院长

他,是中国首位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的建筑师

他,终究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他,是王澍

2012年一条建筑界的重磅新闻传响了业界,王澍先生—中国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的院长获得了2012 年普利茨克建筑奖。于是开始关注他的信息,界内铺天盖地的评论让我眼花缭乱,可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大师呢?

2018年1月10日杭州的太阳似乎比昆明还多了几分温暖,上了大巴昏沉的大脑也清醒过来,沿途江南的传统民居不时涌入眼帘,不知不觉便来到了考察的第一站——

乌镇国际互联网会展中心

“情之所起”:

烟雨画巷,粉墙黛瓦,

桨声舟影,流水人家……

一个枕水而眠的千年古镇,与20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结缘后,梦幻般地书写了让世人“惊艳”的时代传奇。

江南离不开水,乌镇一个典型的水乡古镇。互联网中心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藏在了江南的这个古镇里,王澍将他对水乡的“情”用在了“藏”、“隐”、“融”上面,通过“打碎”、“拼接”、“重构”的手法使会展中心与周边的江南民居拥有共同的“气质”。

“趣之所在”:

要走进会展中心需通过一座小桥,这与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不尽相同,在观览的途中你会突然的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错落的粉墙,他们高矮不一围在水池中央,因角度不同而使得景色也不同;薄薄的粉墙上端站立着木质的“斗拱”,顺着它的结构逻辑大家都在研究它是否会被风吹动;自由的亲水平台随处可见、它们之间距离很近但却无法跨越而过,然而就是这些有“趣”的细节和布局,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悄然的“打碎”,将硕大的空间自由的分割成了若干个小院子,也“隐”、“融”在了这座古镇里,将江南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表达的淋漓尽致。

宁波博物馆

“情”之所起:

一座“半山半房”

一幅“立体山水画”

一种“新思想”的诞生

一栋烙上了城市历史记忆的“老房子”

《溪山行旅图》山水丛丛如恒岱,造一座大山、彩一幅山水画。这是王澍这个作品的“情”。

“趣”之所在:这栋建筑周身披上了旧砖破瓦,在与周边高楼大厦的对比中突显出它的气质、风格。细细询问,原来王澍先生真的是利用拆迁后的旧砖破瓦来“作画”,使得每一副墙面都各不相同,这些实的、虚的、黑的、白的、灰的都与时间、空间在对话。内部空间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竹模的混凝土墙面使得室内空间变的那么亲近自然,观走其中会觉得自身已在山谷之间。自由的平面、流畅的线路有趣的是观览的途中你可能会突然走出展馆而不知所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到了屋顶,你会发现这栋有趣的“房子”本身就值得“收藏”。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情”之所起:

“我希望人在这里迷路,因为你只有迷路你才能沉浸在这个世界中,

你不是一个过客。”—王澍

“道法自然”象山校区打破了传统校园的格局,强调人、与建筑、山水的关系,强调人的感受、强调人与自热的对话、强调精神的寄托。王澍的文人情怀太重,“林间山间水间、一茶一室一友”。

“趣”之所在:

哪里是教室、哪里是室外的园林,我们真的在校区迷路了。象山校区设计尊重山体、尊重水渠、尊重稻田,建筑与山体之间的留白,保留下来的农田、河流、鱼塘,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儒学和山水的对话。建筑很自由的摆放其中,通过传统的工匠技术将回收的旧砖破瓦展现在每一个立面当中,焕发着新的活力,起伏连绵的屋顶表达着一种传统文人的气质、一段岁月沧桑的历史、历经了城市发展的“轮回”。挂在外墙上起伏的楼梯像“山道”一般极为有“趣”,当你踏上这把楼梯竟然不知不觉的走上了一条“必归路”,真的有“趣”。

“水岸山居”有趣的细节则更为丰富,接待中心被安排在房子的最内侧,办理入住需要爬上爬下走上很长一段距离,行李是扛着走的甚是不便。客房也很有趣,所有的门把手、开关都是倒着装的,夯土墙面上还留着很多施工时预留的排气管,顺着走廊不经意间我竟走上了屋顶、原来整个屋顶是连通的,站在屋顶整个象山校区尽收眼底。

公望美术馆

“情”之所起: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痴迷于富春山水,

结庐、隐居富阳,创作出“画中之兰亭”——《富春山居图》,使这

方山水名声远播,人之所往。富春江还在,江两岸的山还在,山居理

应犹在!

公望美术馆是王澍对于富春山水的营造,更是他对于富春自然画卷的积极回应,他表达了文人的风雅情怀、日月盈虚、仁山智水、圣人含道以游,贤者澄怀而居。

“趣”之所在:

公望美术馆的造型与象山校区很是相似,随自然而生、外立面依旧延续了旧砖旧瓦的表达手法、跌宕起伏的屋顶,建筑负山带水,与咫尺之遥的富春山水互相映发,而且在建筑体内部也凝蕴山水之势,或登陟、或回望、或于俯仰驻停之间,独见建筑者匠心巧计。“趣”的是观览中偶然又走上了屋顶、登顶远观,可望百里之迥。

馆内部空间自由布置、流线组织灵活,入馆的坡道流线很不规则行走起来却很是有“趣”,看完书法展厅没了路,忽然想到西湖的美景—“断桥残雪”,心里一想大概便是这样了,美的东西就是需要去发现的。

2018年1月14日我们回到了昆明,品茶之余脑海里浮现出每一个作品的种种细节,“情”由心生、趣之所在......

王澍先生当代的“文人建筑师”,他在每一个作品中都意图去表达文人的某种“思想”,他的作品中会具有一些“反功能”,它们似乎不那么“正常”,却又像是从理性世界的缝隙中钻出的藤蔓,开出了花朵。

我终于明白了在他获奖后的那些“不待见”,感谢王澍先生为我们带来的每一个有“情趣”的“房子”。

2018年1月29日

散记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网络处